|
夏季养生之——祛湿炎炎夏日,暑热难耐,人们常会觉得不思饮食、浑身倦怠乏力。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,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,从而导致食欲下降、倦怠乏力。所以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,正所谓“脾胃强,好度夏”。 中医认为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为后天之本”,人出生以后用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脾胃。食物进入胃以后,由胃腐熟,然后经脾运化,化生为精微物质,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。中医认为“春养肝、夏养心、秋养肺、冬养肾”,而四季皆需养的就是脾,“四季脾旺不受邪”。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认识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,在其《脾胃论》中指出: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”若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精微物质生化无源,则会出现神疲乏力、气短头晕等症状;脾胃运化失司,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,停聚而生湿、生痰,则会出现腹胀、腹泻、水肿、咳嗽等。 何谓“湿”?中医所讲的湿,分为内湿和外湿。若脾运化失常或三焦代谢失常,水液停聚而生内湿;湿气是夏季,尤其是长夏的时候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状态。但是,当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时,这个时候湿气就会泛滥,产生外湿。若今年连续降雨,正常的气太过之后,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,这时的“湿”就成了一种邪气。那自然界湿气对我们身体产生影响而发生的各种不适,这个湿气是外湿。 湿气是脏腑、气血失调的结果,可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跟脾胃功能失调有关,或者外湿导致脾胃功能失常。无论是内湿还是外湿,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、影响脏腑功能。脾喜燥而恶湿,脾脏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,如果潮湿生锈,便不能正常工作了。 脾主肌肉四肢,久坐伤肉,久坐不动也会损伤脾气。动则生阳,阳气有温煦的作用,可以温煦以化湿。此外,艾灸、日光浴也可以补充阳气。 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,饮食宜清淡、忌油腻,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、瓜果之品。同时注意“夏不欲穷凉”,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容易使湿邪停滞,中医认为湿为阴邪,耗伤人体阳气,尤其是脾阳,过食生冷则会做了“湿”的帮手。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米、茯苓、白扁豆、赤小豆、玉米须等,切记不宜食用过度甘温滋腻之品,易使湿气滞留体内,化为湿热。 五脏主五志,思虑过度伤脾而致脾气壅滞;大怒伤肝而使肝气郁滞,肝木克脾土。思虑、大怒过极皆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使水湿内停。所以,心平气和心胸豁达也可以健脾利湿。 若自觉湿气严重,可服用中成药以调整脾肾功能。太极美美(归芪生血颗粒),从健脾益肾、调畅气血的角度出发,促进脾运化功能恢复、促进体内水湿的正常代谢;且脾肾为气血化生之源,气血足、气血畅湿气可得以运化而排出。育龄期女性夏季尤应注意湿气的影响,湿邪流注下焦,造成下焦湿热,而成带下病,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阴道炎:白带量多、色黄质稠,有臭味,外阴瘙痒感,严重会有尿路刺激征。这些都是湿邪在作祟。 “十人九湿”,湿气不仅分内湿、外湿,也分为寒湿和湿热,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均应考虑,但大体治疗思路均不外乎调脾、温阳/清热化湿、行气血。中医学认为,人与自然是个统一体,人体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调整日常生活作息及饮食,切莫贪一时之欲而影响了健康。 |